梅山記〈二 〉 2008.04.26 


     在梅山海拔12001300的高山上, 到處都可看到ㄧ大片綠油油的茶田。


    


晚上在往看夜景的路途中,看到家家戶戶的燈火都仍然開著,在各家的庭院中都放著一盤盤的茶葉,因為從來都沒看過製茶,所以有點心兒癢癢的,好想去一探究竟。 


但畢竟是不認識,哪好意思貿然去打擾呢。 


然而我們心思細膩的理事長,似乎看穿了我的想法,立刻聯絡他的堂哥,好讓我們就近觀看製茶的過程。真的是讓我不知該如何向他說謝謝才好。 


本以為山上人家,習慣早睡,沒想到在這兒,並非如此。 


因為他們得把今天ㄧ早所摘下來的茶葉做第一次烘焙的手續,所以家家戶戶皆是夜貓子,到了半夜仍然是燈火通明呢。 


當走近茶廠附近,就可在空氣中嗅到茶葉淡淡的清香味,伴著夜晚陣陣涼風吹來,覺得這也是另一種悠閒生活的享受,好不快活啊! 


進入茶場映入眼簾的即是一盤盤的茶葉,和無數台製茶所需的機器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真的很感謝茶場主人,知道我有興趣,便不厭其煩ㄧ再的向我這個門外漢一一介紹和解說。 


一大清早,便有ㄧ輛輛的小貨車,載著許許多多的主婦和外勞到茶園採茶。 


所採到的茶葉就如此一盤一盤的裝著,經由太陽曝曬,讓其行光合作用,使其發酵。 


這之間要隨時注意太陽是否過強,若太陽光過強,還得立時做遮蔽的動作。 


且要不時的翻動茶葉,為避免上層和下層接觸太陽光的不同,發酵的會不均勻,於第四次翻動時,要將茶葉全數倒入翻攪的機器,使茶葉能發酵的ㄧ致。


    


     到了半夜,就是茶農辛苦的時候了,這時候茶葉是屬於半發酵的狀態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 若是要做綠茶,那就要在生茶時,直接做烘乾。  


     若是要做紅茶,那此時茶葉就不要理它,讓其放到第二天,


     使其達到全發  酵,再做完全的烘乾即可。


    


     接下來就是炒的步驟了,第一次的炒茶溫度高達到三百多度,


     後續炒茶的溫度,會因茶葉的的狀況做適度的調整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炒好的茶葉,倒出來後,會先用ㄧ張塑膠袋包起來,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讓其稍微悶ㄧ下,使其軟化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再用機器將其揉散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再將其微翻撥一會兒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 接下來就可以做烘茶的動作了。


    


     烘乾的茶葉,接著就要將其鋪平放涼,因為烘過後的茶葉,葉子部份較乾,


     梗的部位,水分較重,作此ㄧ步驟,也可使梗和葉子的水分較為平均。


    


     若在此時將茶葉裝起,冰到冷凍庫中,便是所謂的冷凍茶。 


     到此為止,今天的工作算是告一段落了。 


     之後還有反覆的槌茶、揉茶、炒茶、烘茶等多道的手續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


     據說如此反覆的動作至少還有30遍。 


     如此反覆揉茶、炒茶,就是要將茶葉揉成茶球,因為剛開始它們會


     數片茶葉糾在一塊。 


     所以要不斷的將其炒開,再將其揉成球狀,使其最後能夠達到


     一片葉為ㄧ茶球。 


     這當中當然也會有失敗打不開的茶球。


    


常常跟著老公喝茶,把茶當開水喝,我也不會分茶的好與不好。我只知道茶入喉嚨的口感,我喜歡與不喜歡。 


老公也跟我說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是好茶。 


喝了這麼久的茶,直到今天才知道製茶的手續是如此繁重,有了這次的體驗,日後品茶時我更要細細品味茶農們的辛苦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閑妻涼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